23 December, 2010

Sufjan Stevens - The Age Of Adz

2003年,底特律民謠歌手Sufjan Stevens出版歌頌家鄉的專輯《Michigan》,兩年後接著推出鉅作《Illinois》,另一張以美國一州為主題的作品。

《Illinois》橫掃2005年,Sufjan Stevens也在訪談中表示:「我希望替每一州都寫一張專輯。」當時他剛滿三十歲,以每年一張專輯的速度確實可在七十八歲那年完成五十州專輯的壯舉。數學上來說這件事可能實現,大家卻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只是內心多少帶著期盼或猜想,猜想他下一張專輯會是《New York》或《California》。
一年、兩年、五年過去了,期間Sufjan Stevens出版了《Illinois》同期歌曲的選粹《The Avalanche》,一套聖誕音樂套裝,製作向連接皇后區與布魯克林的高速公路BQE致意的多媒體計畫,卻遲遲不見下一張「正式」專輯的影子。你早已放棄等待五十州專輯的念頭了,只希望聽見他新的音樂,管他主題是什麼。

其實Sufjan Stevens也放棄那個計畫了,他承認五十州專輯當初只是一個宣傳手段,然後他用相隔五年的新專輯《The Age Of Adz》告訴我們,拋下那個計畫,讓他的音樂世界更寬廣。除了幾首民謠小曲,《The Age Of Adz》的聲音主幹是狂風式的電子聲響與銅管樂器,二十五分鐘的結尾曲〈Impossible Soul〉分成三個段落,不僅採用Auto-Tune變聲效果,甚至融入嘻哈節拍。

Sufjan Stevens豁出去了,然而他叛逆的姿態不是向世界比中指,而是將雙手張開,誠懇地擁你入懷。聽聽〈Now That I'm Older〉,聽他用毫不遮掩的破音和幾乎就要哽咽的鼻息唱著:「There's so much travel.」是的,我們都慢慢變老了,可是仍有好多路要走。

02 December, 2010

香港三部曲之什麼都沒有發生 - 陳冠中作品

2010年10月15日於廣州購買.
照片於廣州近海印的佳園酒店,早上拍攝的.
今天開始正式閱讀.



《什麼都沒有發生》內容簡介:

  與張愛玲、李碧華、亦舒、黃碧雲等有相通之處,這是又一個香港的浮世情緣:一個浪子的漂泊,一位女性的守候。在風格上,小說和王家衛的影像、林夕的精緻、村上春樹的理念一脈相承--資本時代裏,年輕人無可避免的孤獨、生死、愛與性。

  張出身於香港破落戶,長年漂泊海外,足跡遍及非洲、東南亞、北美、西歐、大陸與台灣,冷眼旁觀了尼日尼亞政變、印度腐敗、澳洲嬉皮士、歐美雅皮士、大陸歷史劇變時期、台灣黑社會、香港的輝煌及回歸等等眾生世相,成長為具有鮮明香港特色的頂級職業經理人。“做專業的事,賺錢、住五星酒店、享受這個世界所能提供的最好美食、紅酒、女人,一切錢能買到的東西。”“收藏六隻鑲鑽黃金錶和七百瓶最昂貴的紅酒”,密閉時間,液化財富。“我們是國際資本的港籍雇傭兵。為誰?無所謂。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只愛自己。”但是一瞬之後,一生如幻象幻滅,什麼都沒有發生……

  小說以高度商業化的冷酷邏輯看待現世人生,為華語文學中絕無僅有的“幻愛”作品。

  小說部分評價:

  本書與《煙花三月》(李碧華)、《無愛紀》(黃碧雲)被哈佛大學學者、東京大學教授及眾多香港文化名家譽為“回歸後的香港經典”。

  吳思(《血酬定律》、《潛規則》作者):這本小說可與加繆的《局外人》媲美。

  吳虹飛(《南方人物週刊》記者、搖滾歌手):這是一部“香港1984”的“幻愛”電影。

  梁文道(香港鳳凰衛視主持人):他(陳冠中先生)始終是個作家。一個銳利的作家。

  龍應臺(台灣文化大家):陳(先生)作品為“香港人了解自己必讀,外地人了解香港必讀”。

  香港文化大家陳冠中先生:“香港符號”《號外》總編;《三聯生活週刊》策劃人;張愛玲《傾城之戀》話劇改編者;與徐克、爾冬升、譚家明等導演合作的資深編劇。

  陳先生與王家衛、陳可辛、關錦鵬、許鞍華、蔡瀾、亦舒、甘國亮、林奕華、歐陽應霽、羅啟銳、張婉婷、董秀玉、沈昌文、阿城、王朔、陳丹青、洪晃、崔健、黃集偉、毛尖、羅大佑、賴聲川等為多年好友,其作品被譯成英、法、德、西班牙、義大利、希伯萊等各國文字,受到董橋、龍應臺、梁文道、王德威、李歐梵、吳思、艾未未等名家及吳虹飛、張悅然、蔣方舟等作者的推崇。

  本書封面由安妮寶貝攝影配圖,是陳先生在內地首次推出的小說代表作。

  海內外學者評論節選

  【香港篇】

  陳冠中這個名字,你在不同地方遇上,但陳冠中在做什麼,未必可以一句話說清楚。

  作為一個優遊于中港臺之間的文化人,陳冠中本身也成了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

  《什麼都沒有發生》以第一人稱敘事,寫(主人公)張得志回首前塵往事,看自己如何逐漸成長為香港製造的現代專業人士,幫不同背景的老闆打天下,永遠是第二把手,理性處理問題,不管正邪生意,總進場把事情辦好,全身而退。

  我覺得陳冠中的小說很好看,可以補目前(時事)評論之缺乏文采,也可補文藝腔小說的蒼白。他以傳統的言情故事,老練的人情世故去寫某一角香港的深層心理、集體無意識。他的小說不完全是“某種主義下的作品”,(也)不完全是通俗小說,(而)是不同時空之下的思考與現實的調整。

  ——《陳冠中寫小說》

  也斯(香港嶺南大學教授)

  (小說)背景安排在一九八四年夏天至一九九八年“香港回歸中國一週年那天”。這一頭一尾的時間對香港來說都是非同小可的歷史標記,正與《什麼都沒有發生》的標題構成對照……

  陳冠中以這樣一個敘述者(即專業經理人張得志)去講述香港故事,無疑抓住了我們時代的要害。經紀人作為一種“消失的仲介”,見證了全球化資本最肆無忌憚的越界行為……香港的故事,正是由“國際資本的雇傭兵”在非洲、印度、台灣、泰國乃至加拿大的橫衝直撞(的故事),由那些在他者的大地上展開的“項目”構成的。

  張得志與大陸女子沈英潔的情愛故事,是藉風月寫風雲,體現經濟邏輯是如何滲透到“男女”這一馬克思所說的“最自然”的領域中去。兩條線索的緊密交織不是由於情節的因果鏈結,而是由於資本邏輯的全面、普遍和徹底。

  (陳冠中先生)講一個“什麼也沒有發生”的,沒有故事的故事。以“沒有故事”為香港的故事,這難免也是一個“隱喻”,以偏概全,有所失憶,但陳冠中相信,在這一代的事裏,正正存有著“空的智慧”。

  ——陳冠中《香港三部曲》導讀

  黃子平(香港浸會大學教授)

  【海外篇】

  從張愛玲到王安憶,都曾寫下香港的浮世因緣故事,但我以為九七之後的《什麼都沒有發生》,更為香港的愛欲及歷史想像,平添又一轉折。如前所述,這本小說以自白形式,交代一個香港人“無情”的歷史。六七工潮、七三股災、八四中英公報以及後來的政治風波,都只是張得志生命的背景,襯托他的無動於衷。但陳冠中惟獨讓他的角色從游離愛情交易裏,洩露底細……他(張得志)的慾望將化作幽靈的慾望,而他的死亡敘述--《什麼都沒有發生》--也成為原不該有,卻再也不能抹消的,愛的遺骸。

  當王安憶寫香港的大邂逅是“自己同自己熱戀”時,她不可能像陳冠中這樣,直搗香港自戀情結的核心;這核心是空無一物的。為商業而商業,為愛戀而愛戀,為藝術而藝術,這裡有奇妙的迴圈。而一切的喧嘩後,“什麼也沒有發生”……

  ——《現代中國小說十講》

  王德威(哈佛大學教授)

  這部小說採用流浪傳奇的形式,從張得志不幸福的童年開始,到張成為腰纏萬貫的富豪的自述,將香港經濟的膨脹與虛妄之處,以及失去了愛的香港人們的悲哀,描寫得淋漓盡致,可稱是一部極其深思內省的作品。作者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電影劇本作家,輕快的故事展開和場景轉化時常讓人聯想到絕妙的電影。

am730 特寫 - 盛世後讀 什麼都沒有發生

Klaxons - Surfing The Void

英國樂壇地位崇高的水星音樂獎,獲獎樂團似乎被一道不成文魔咒籠罩:接續專輯無論評價或銷售,很難再超越當初得獎的作品。

著名案例包括Badly Drawn Boy、Franz Ferdinand與Arctic Monkeys。如此一來,樂迷對Radiohead入圍四次全部鎩羽而歸大概比較能夠釋懷。倫敦電氣搖滾樂團Klaxons三年前靠出道碟《Myths Of The Near Future》擊退Amy Winehouse與Bat For Lashes等勁敵拿下水星音樂獎,運氣也背了一陣子。

第二張專輯早自2008年已開始錄製,然不論與傳奇製作人Tony Visconti或電音二人組Simian Mobile Disco的合作成果,不是Klaxons自己不滿意,就是被廠牌以「太實驗」為由退貨。

一波三折,最終找上曾替Korn、Slipknot與Limp Bizkit等猛團製作專輯,號稱Nu Metal樂派教父的Ross Robinson一起合作,成品可謂相得益彰。Klaxons出道時雖被傳媒莫名貼上Nu Rave的標籤,他們其實不太接近80末、90初第一代銳舞樂團的輕盈跳動感,相反地,Klaxons很能抓住The Prodigy那種重辣,骯髒,甚至有點俗艷的硬蕊迷幻張力。

毫不喘息的邪惡吉他聲線,主唱Jamie Reynolds的假音嘶吼,《Surfing The Void》是一張節奏緊湊、聲音密度極高的作品,諸如〈Echoes〉與〈Flashover〉這類帶刺勁歌,或許真能幫他們吸引到一些Muse或Nu Metal的樂迷。

01 December, 2010

Belle & Sebastian - Write About Love

扣除2002年的原聲帶《Storytelling》,《Belle & Sebastian Write About Love》已是這組格拉斯哥隊伍第七張錄音室大碟。

更讓你吃驚的是曾以為像彼得潘那樣永遠不會變老的主唱Stuart Murdoch,今年暑假過完已滿四十二歲。當初關在宿舍房間,在下著小雨的冬天聽著〈The State I Am In〉和〈Like Dylan In The Movies〉,並和室友爭論前三張專輯自己最喜歡的是白色、紅色還是綠色,接著一起騎車去不遠的夜市吃宵夜,似乎是某個世代的樂迷共有的集體經驗。

雖然這回發片時程是生涯隔得最長的一次(Stuart Murdoch去年分神去玩God Help The Girl),令人安心的是Belle & Sebastian依然喜愛探索60年代那座醉人的搖擺倫敦。

由前一張專輯《The Life Pursuit》的製作人掌舵,我們聽見的第一道人聲是小提琴手Sarah Martin,她在甜蜜多汁的開場曲〈I Didn't See It Coming〉擔任主音。Sarah Martin並非唯一登場的女聲,Norah Jones在靈魂小曲〈Little Lou, Ugly Jack, Prophet John〉和Stuart Murdoch對唱,而因《名媛教育》(An Education)廣獲矚目的新生代英國女星Casey Mulligan也替專輯同名曲開了金嗓。

你當然搬出宿舍很久了,當時一同吃宵夜的室友也早就失聯,然而聽著〈The Ghost Of Rockschool〉溫馨的小喇叭,〈Read The Blessed Pages〉的小笛子與〈Come On Sister〉的電子琴,你知道他如今也在地球某處同步聽著這些歌曲,然後在某個片刻間,他可能同時也想到了你。

30 November, 2010

Arcade Fire - The Suburbs


2004年秋天,籍籍無名的蒙特婁樂團Arcade Fire在美國獨立廠牌Merge出版了首張專輯《Funeral》,接下來都是歷史了。

他們登上加拿大版的《時代雜誌》封面,被譽為21世紀加拿大樂壇最成功的出口品之一;David Bowie與Talking Heads主唱David Byrne主動同台表演,經典名曲〈Wake Up〉更成了U2演唱會的指定暖場歌。《Funeral》與Radiohead的大作《Kid A》也互為瑜亮,在每一份評比過去十年最佳專輯的榜單上各領風騷。

首次出擊就獲得空前成功,抵達許多樂團窮盡畢生之力都無法企及的神聖高度,接下來是否只能品嚐自由落體的苦澀滋味?仍有可能超越自己嗎?Arcade Fire三年前以第二張大碟《Neon Bible》回覆這個問題,今年又用《The Suburbs》回答了一次,兩次都信心滿滿,你聽得出他們非常篤定。

並未回到《Funeral》營造的黯然國度,他們重新創造出另外兩個世界。雖然曲風大致不出Arcade Fire式的招牌手法,幾乎是「一聽即知」的澎湃音場 -- 大器的段落鋪陳、弦樂與小鼓的精細纏繞、吉他與貝斯的層層擴散及Win Butler與Régine Chassagne夫妻間的合音互補,接續作品卻各有主體意識,《Neon Bible》詰問的是宗教救贖,《The Suburbs》關切的是中產階級被困在郊區生活的茫然不安。

換言之,後兩張專輯並非《Funeral》單一面向的延續,而是多元角度的肆意伸展。市場也給予最正面的回應,《The Suburbs》在英美兩地專輯榜都順利攻頂(這是Vampire Weekend之後今年第二組有此成就的獨立樂團),Arcade Fire更降伏了紐約表演聖堂Madison Square Garden,還請來Win Butler兒時偶像,攝有《未來總動員》(12 Monkeys)等名片的導演Terry Gilliam執導現場實況。

純論音樂性,《The Suburbs》可說是Arcade Fire最明快豐富的一張。由老戰友Owen Pallett編排弦樂,配上微量的銅管樂器,長度超過一小時(比前兩張專輯都多出十幾分鐘),洋洋灑灑十六首歌聽來卻不冗長。除了樂迷熟悉的民謠龐克氣燄,如〈Empty Room〉溢滿Shoegazing音色的白色噪音吉他、〈Half Light II (No Celebration)〉極有淨化人心作用的電子重拍與〈Sprawl II (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彷若復刻了Blondie慢板合成器的新浪潮舞曲,都是編曲上的新嘗試。

時隔六年,Arcade Fire從當初處心積慮逃離家園的孩子,世界遊歷了一圈再次回到家園。Win Butler在同名開場曲唱到:「I want a daughter while I'm still young.」也在歌名與旋律都首尾呼應的關門曲唱著:「All the time that we wasted. You know I would love to waste it again.」娶妻生子似乎是變成大人無可迴避的責任,然而只要赤誠,履行義務之外仍可保留一絲浪漫情懷。

《The Suburbs》是一張向前看的懷舊專輯,是暑假結束前最後一個週日午後你跳上老友的車往不知名的方向開,你們搖下每扇車窗,在車上一起聽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