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出擊就獲得空前成功,抵達許多樂團窮盡畢生之力都無法企及的神聖高度,接下來是否只能品嚐自由落體的苦澀滋味?仍有可能超越自己嗎?Arcade Fire三年前以第二張大碟《Neon Bible》回覆這個問題,今年又用《The Suburbs》回答了一次,兩次都信心滿滿,你聽得出他們非常篤定。
並未回到《Funeral》營造的黯然國度,他們重新創造出另外兩個世界。雖然曲風大致不出Arcade Fire式的招牌手法,幾乎是「一聽即知」的澎湃音場 -- 大器的段落鋪陳、弦樂與小鼓的精細纏繞、吉他與貝斯的層層擴散及Win Butler與Régine Chassagne夫妻間的合音互補,接續作品卻各有主體意識,《Neon Bible》詰問的是宗教救贖,《The Suburbs》關切的是中產階級被困在郊區生活的茫然不安。
換言之,後兩張專輯並非《Funeral》單一面向的延續,而是多元角度的肆意伸展。市場也給予最正面的回應,《The Suburbs》在英美兩地專輯榜都順利攻頂(這是Vampire Weekend之後今年第二組有此成就的獨立樂團),Arcade Fire更降伏了紐約表演聖堂Madison Square Garden,還請來Win Butler兒時偶像,攝有《未來總動員》(12 Monkeys)等名片的導演Terry Gilliam執導現場實況。
純論音樂性,《The Suburbs》可說是Arcade Fire最明快豐富的一張。由老戰友Owen Pallett編排弦樂,配上微量的銅管樂器,長度超過一小時(比前兩張專輯都多出十幾分鐘),洋洋灑灑十六首歌聽來卻不冗長。除了樂迷熟悉的民謠龐克氣燄,如〈Empty Room〉溢滿Shoegazing音色的白色噪音吉他、〈Half Light II (No Celebration)〉極有淨化人心作用的電子重拍與〈Sprawl II (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彷若復刻了Blondie慢板合成器的新浪潮舞曲,都是編曲上的新嘗試。
時隔六年,Arcade Fire從當初處心積慮逃離家園的孩子,世界遊歷了一圈再次回到家園。Win Butler在同名開場曲唱到:「I want a daughter while I'm still young.」也在歌名與旋律都首尾呼應的關門曲唱著:「All the time that we wasted. You know I would love to waste it again.」娶妻生子似乎是變成大人無可迴避的責任,然而只要赤誠,履行義務之外仍可保留一絲浪漫情懷。
《The Suburbs》是一張向前看的懷舊專輯,是暑假結束前最後一個週日午後你跳上老友的車往不知名的方向開,你們搖下每扇車窗,在車上一起聽的音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